来 源 | 知产力
作 者 | 李俊慧 知产力特约观察员,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成立三年多,融资数千万,虽自称科技公司,但未提交一件专利申请,继续叫“科技公司”,合适吗?
这就是正在排队“新三板”的北京虎嗅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虎嗅信息科技”)一大特点。
日前,虎嗅信息科技申请挂牌“新三板”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官方网站正式公布。
虎嗅信息科技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在融资层面,除去天使投资外,虎嗅信息科技已累计进行两轮融入,先后引入梦工场传媒有限公司和上海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投资机构,分别获得200万元和2484万元的投资,公司估值已达到1.656亿元。
而在无形资产方面,虎嗅信息科技已获得4件商标核准注册,另有6件商标已申请注册,但在专利申请和授权方面则属于“挂零”状态。
显然,成立于2012年2月24日的虎嗅信息科技(原名“北京云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创业已三年多,且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达到1.6亿元,但在科技公司视为“命根”的知识产权积累方面,非常孱弱。
如今,距离说明书核心事项披露已过去4个月,筹划准备挂牌“新三板”的虎嗅信息科技在过去的4个月,是否有及时补上知识产权短板,让自己更像“科技公司”一些呢?
填补商标短板:虎嗅近4个月突击提交13件商标申请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9月29日,虎嗅信息科技已累计提交25件商标申请,其中,有13件是今年7月22日和8月4日提交申请的,2天的申请量相当于此前三年申请总和的1倍多。
一方面,这表明虎嗅信息科技股份转让说明文件中部分信息披露不准确,另一方面,这也表明拟定挂牌新三板后,虎嗅信息科技正在用“突击提交”的方式填补此前在商标保护上的短板。
尽管如此,作为一家成立三年多的科技公司,虎嗅在商标保护上的“不足”或“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可以佐证的是,由罗永浩领衔成立于2012年5月8日的锤子科技,虽然成立时间同样是三年多,但其累计提交的商标申请量为239件,相当于虎嗅信息科技的9.6倍。
简单说,被包括虎嗅信息科技在内的很多人视为“做手机中相声讲的最好的”老罗,其实在知识产权布局,尤其是商标保护上,一点也不含糊。
反观虎嗅信息科技,虽然很多内容是面向创业者提供指引或参考的,但是,同为创业者的它,其实,在商标保护上并不能算作一个“正面案例”。
存在商标隐患:7家争“虎嗅”商标、“虎嗅网”被抢注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9月29日,累计有19件含有“虎嗅”关键词的商标已提交注册,涉及“虎嗅”、“虎嗅网”、“虎嗅huxiu.com”、“huxiu虎嗅”、“虎嗅huxiu”、“虎嗅便当”、“虎嗅蔷薇”等多种组合,其中,由虎嗅信息科技提交的占8件,剩余11件由其他9家单位或个人提交。
值得一提的是,仅就虎嗅信息科技的核心品牌关键词“虎嗅”、“虎嗅网”、“虎嗅huxiu”及“huxiu虎嗅”等而言,除去虎嗅信息科技外,另有6家单位或个人参与争抢。
其中,由个人“梁冰”提交的41类“虎嗅网”文字商标,已于2015年8月18日核准注册,该商标核准保护的商品或服务类别涉及“教育、培训、组织文化或教育展览、图书出版、健身指导课程、游戏器具出租、娱乐、玩具出租、摄影、提供体育设施”等领域。
而虎嗅信息科赖以运转的三大业务平台之一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其现在使用的中文名称即为“虎嗅网”。
由于虎嗅信息科技并不拥有“虎嗅网”商标,这意味着其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面临商标侵权风险,可能需要调整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中文名称。
此外,由香港“囧途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5月23日提交的2件“huxiu虎嗅”商标,已分别于2015年3月21日和4月7日获得核准注册,商标类别分别为35类和41类,其中,35类所涉保护范围为“计算机网络上的在线广告、广告稿的撰写、广告代理、商业信息代理、替他人推销、人事管理咨询、商业企业迁移、复印服务、会计、寻找赞助”,与虎嗅信息科技主营业务范围相冲突。
简单说,由于虎嗅创业初期不重视商标保护和布局,如今也给自己埋下了众多商标纠纷隐患。
行业关系复杂:由阿里投资、京东是客户、和360商标纠纷
事实上,虎嗅信息科技与很多互联网巨头都存在复杂的合资、合作或纠纷关系,至少其与阿里巴巴、京东及360之间的关系就很有特点。
虎嗅信息科技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在其几轮融资过程中,上海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金额最多,占股15%,是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而上海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最早是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2月11日设立,直至2014年10月10日,该公司股东才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限公司。
简单说,在上海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投资虎嗅信息科技时,其股东还是阿里巴巴,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曾是虎嗅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虎嗅信息科技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2015年1月至5月,京东是虎嗅信息科技的第一大销售客户,销售额达66万,占其营业收入的11.69%。
这也足以说明虎嗅信息科技在各大巨头公司间相当的游刃有余。更令人意外的是,虎嗅信息科技还与360存在商标纠纷。
由香港“艾彼投资有限公司”2013年月2日提交的9类“虎嗅”文字商标,因提交申请时间早于虎嗅信息科技,致使后者于2014年10月23日提交的9类“虎嗅”文字商标申请被驳回。
而这家成立于2012年12月12日的“艾彼投资有限公司”,其实更名前叫“奇虎投资有限公司”。
由此可见,仅与上述三大巨头关系来看,阿里曾是其第三大股东,京东是其第一大客户,而360则是其商标争夺对手。
商业模式单一:与其叫科技公司不如改名咨询或广告公司
虎嗅信息科技提交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其业务收入由网络广告(广告发布)、线下活动、整合营销服务收入构成,占比依序为:29.52%、22.38%、48.10%(2015年1至5月),16.17%、22.49%、61.34%(2014年度),8.99%、45.22%、45.79%(2013年度)。
由此可见,虽然虎嗅信息科技将自己归为互联网科技媒体业,并声称提供“商业资讯服务、网络广告服务、整合营销服务和线下活动服务”四项服务,但实际给虎嗅信息科技带来业务收入的仅有三项,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整合营销服务。
而其赖以存在的与媒体属性或平台相关的商业资讯服务,虽然其与包括《中国企业家》杂志等在内的37家媒体或网站签订了许可转载协议,但绝大多数是免费的。
而对于为其贡献内容的2157 名外部作者,其实绝大多数也是免费的。由律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显示,截止2015年5月31日,在虎嗅信息科技应付款余额4万元中,1万多属于员工报销款,另有2.9万属于作者稿费。
相信这也是部分质疑虎嗅信息科技“用免费打发作者,但用作者作品换取影响力,然后自己面向厂商提供有偿宣传”的核心所在。
不过,站在资本的角度看,虽然2000多名作者大多无偿为虎嗅信息科技“打工”,成就了如今的虎嗅,但结果虽残酷也是当初你情我愿选择的。
那些认为被虎嗅信息科技剥夺了其版权收入的作者,可考虑另行起诉虎嗅信息科技索赔或追偿,而不必只停留在道德或舆论层面发难虎嗅。
当然,回归到虎嗅信息科技本身,虽然其名为“科技公司”,但是实际上叫“咨询公司”或“广告公司”更合适。
一方面,从公司营业范围来看,虎嗅信息科技更接近咨询公司或广告公司,1)虎嗅信息科技成立之初的经营范围为“技术推广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基础软件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会议及展览服务;专业承包”,但其从未对外提供过任何“技术推广服务”或“计算机系统服务”并取得收入。
2)2015年虎嗅信息科技变更经营范围时,新增“管理咨询;计算机技术培训”等两项内容。
显然, 广告发布、会议及展览服务、管理咨询,这些服务内容通常都属于广告公司或咨询(公关)公司范畴。
另一方面,从实际业务收入来看,虎嗅信息科技的三大收入来源中,基本可分为广告(网络广告)、会议(线下活动)以及公关(整合营销服务),其中,公关收入占比最大,是其第一大收入来源。
孵化创新业务:布局硬件评测及闲置交易和移动阅读
商标局网站(中国商标网)查询结果显示,截止2015年9月29日,在虎嗅信息科技提交的25件商标申请中,按照商标内容来看,主要由虎嗅(8件)、怒马(13件)和独物(4件)组成。
其中,“独物”是一家专注于智能硬件的网站,分为三个板块,“发现”、“众测”和“闲置”,其中,“发现”可提供各类硬件新品厂商软文发布,“众测”则属于小范围用户试用体验分享,而“闲置”则涉足二手智能硬件交易。
而商标保护占比最高的“怒马”,则是虎嗅孵化的另一新品,定位于分享阅读趣味的移动社区APP应用。
当然,对于这些创新业务或孵化业务,能否改变虎嗅名为科技公司实为公关公司的尴尬现状,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至少它们在努力给自己注入“科技”因素。
不过,在专利布局层面,虽然又过去了4个月,虎嗅依旧处于“挂零”状态。不知此短板何时能尽快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