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了两本知识产权的书,一本《烧掉舰船》、一本《专利凶猛》。马上本科毕业,知道知识产权也就半年有余,过来写点读书总结,不喜勿喷。
看完第一本,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大局理念,或者说是对一个行业发展的战略布局的经验分享。第二本嘛,看得比较快,也就两天,因为很像小说,但严格来说,感觉并不是小说,因为这更像是一本专利常识普及读本,只是形式更加灵活有趣,让人像是在看看段子时,里面有一个一个好牛逼的专业术语,而段子里顺便就科普了一下这一概念。
切入正题。其实看完两本书,说来说去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脱离这两本书,当然还有很多主语。只是在知识产权这行里,更准确的是专利,利益就是专利可以带来的最大价值,朋友则是看心情。
两本书里还有一个共同点,主人公都是受到具有远见的领导人的重视,从而在企业的知识产权体系发展中能够主持大局,并推进一系列革新体系。
比尔·盖茨家里有律师背景,而他在与IBM合作期间编写的桌面系统所拥有的专利,并没有作为职务发明归属于IBM,而是归属于盖茨个人,当然,后来的微软帝国也正是基于这个最初的桌面系统建立起来的。但随着微软的发展壮大,知识产权的价值并没有被广泛的熟知,即使是在90年代的美国。但还是有战略家嗅到了这一产业的潜在价值,IBM就是个例子,目前是全球专利拥有量最多的企业。不过,微软的发展可以说是IBM的一招臭棋,IBM也因此没有在PC的迅速普及的年代,跟上潮流。而微软也在发展中不断积累了很多核心专利,直到马歇尔·菲尔普斯加入后,这些专利才开始发挥更大价值。《专利凶猛》里,华亚还是嫩了很多,也就leader 会用人,敢用人,找了个优秀的知识产权总监。两本书里的公司,都不缺鼓励创新,只是缺乏激发创新的机制。
插一句,《专利凶猛》的情节太过理想,是本好教科书,至少对我这种小白来说,有一种国内知识产权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憧憬。《烧掉舰船》则是大局战略,对我来说有点高深,但这也是国内科技企业应该具有的理念。
有了发明创造,却没有很好的专利,对一个企业来说,无疑是辛苦劳作帮别人赚钱,而那些在暗处窥探这一切的人,待到时机成熟,就开始疯狂剪羊毛。 不过这有点一概而论,但想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尝试这一做法,特别是有很强大研发团队的企业,研发中的边角残料,自己目前做不了,但是预测到这一技术的发展潜力,先想出来个理想模型,并写就专利,同时申请一批相关专利,形成一个小型专利包。待到有人做出了产品,并依托相关产品收获巨额利润,拥有专利的人,就可以开始收获羊毛。无论是微软这样的商业帝国,还是华亚这样艰难成长的小企业,都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猎物,只是要看这个猎物够不够聪明,否则只有任人宰割的结局。微软太大,随便拔根毛解决问题,华亚这种小公司,动一发而牵全身。
有利益就有纠纷,所以无法达成协议,冲突在所难免。微软帝国在专利战略的一小步,都可以是行业变革的一大步,在推进自己的战屡布局过程中,不听话的也得听话。而华亚这种小公司,被打之后才会清醒点,一帆风顺只会让别人眼红,攻防兼备,疏而不漏才是最基础的保障。到后来,黄天昊通过对行业发展的预测,进行了概念发明专利布局,最终使华亚从乙方变为甲方,从被剪羊毛,成为手持剪刀的屠户。滋味当然是不一样。
但有一个问题是,国内知识产权的发展何时能达到欧美国家那样的水平?一位前辈说,十年前,他认为知识产权是朝阳产业,所以他满怀激情投入,然而十年后,知识产权似乎还是朝阳产业,但什么时候能够真正高速发展,似乎还是个谜题。
《专利凶猛》的结局,表示没看懂。但个人的理解是,知识产权也要跨界互联网?额,最近思博做的快智慧似乎也在迎合这一趋势,一马当先,或可近水楼台,但待到千帆竞逐,必有沉舟侧畔。
作者:可怜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