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围绕着 “偷”这个刺眼的字眼,科技企业风波不断。
先是小米大举国际化,高歌猛进时却在印度被爱立信告上法庭要收取高额的技术专利费用,小米手机的销售也被暂停了一阵。那边厢格力当家董明珠发挥补刀技能,提起小米新合作伙伴美的“偷格力的专利”的旧恨,直指小米美的两家公司是“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董女士话音未落,一封公开信发在网上,一家生产空气净化器的科技企业负责人在信中指责格力利用自己大公司的身份和业界地位,以合作为名侵犯自己的专利,“偷走了海归的创业归国梦”。
专利成为了风波的核心词。董明珠的傲气是:“我现在急什么……如果有一天你的专利比我多,你的质量比我好,我真的有点急了,我得改变自己,我要加油了。”雷军的野心在于:“专利战是小米的成人礼。”与此同时,年轻的创业团队则在公开信中发问:“如果大企业都靠抄、靠偷、靠抢,创新还能有生存的空间吗?”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专利的各方声音并不仅仅涵盖简单的“偷”与“被偷”的非黑即白,保护知识产权的所谓专利战还是在利益倾轧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传统制造业大家看见商业新秀在自己的地盘上蠢蠢欲动不太听话了,自然觉得该打打该骂骂,遇见太嚣张的,刮一笔保护费也不算坏了江湖规矩。新势力们则开始了自己的合纵连横,要以悍勇挞伐四方。最尴尬的是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势力上最孤立无援,却又最容易借着风雨一跃到公众关注中心。在这些勾心斗角明争暗斗中,科技专利实在是个十分方便的约架由头,看看苹果三星互扇耳光多少回就可以感受到了。
国产品牌在愈演愈烈的风波中暴露出的科技专利问题还是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是大企业利用先发优势和江湖积累形成科技成果上的垄断,偏偏新兴科技企业难以割舍对所谓“专利池”的依赖。
此前刚因垄断被取消的“高通税”,要求国内手机厂商每出货一部手机,除支付高通芯片费用外,还要按整机售价额外支付约5%~6%的专利授权费用。近乎抢钱,却也粉丝无数,原因很简单,中国制造的手机,大部分部件的技术是进口的,高通、爱立信等国际巨头掌握着这些制造一部手机最基础也最必需的技术的专利;新来者普遍做法是支付专利费,等于租个“池子”养鱼,门槛低、收益快,发展快。可是,池子是人家的,随时可以收回去,也随时可以漫天要价,任你辛辛苦苦养出大金鲤来,终究还是游在别人的活水里。
另一方面,在国内一片山寨你复制我的热闹气氛中,科技公司意识上可能会慢半拍,不去山寨可能做到,保护自己不被山寨时却手忙脚乱了。以小米的遭遇为例。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查询显示,华为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近3万件,中兴获得超过5.2万件,小米却只有1468项。雷军表示小米在2015年预计申请1300项发明专利,包括300项国际发明专利,但积累确实需要时间。试想如果此次小米的产权申请相对完善,那么官司上也不会如此被动,更不会遭遇国际市场上频频被复制的窘境。
对于有点儿追求的初创公司与年轻的创业团队来说,申请专利本应是保护自己智力成果的首要选择。紧跟着问题来了:申请专利后,被侵权了怎么办呢?
已有的案例中,或漫长或短暂的官司后,公平正义得到凸显。然而,有时候,商机就那么一瞬,盗取专利者付出的代价,真的全能在协议赔偿上体现出来吗?能够被执行到底吗?如果两边常不对等,复制成本又如此之低,那么想要保护知识产权,却只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价值还剩多少呢?
期望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过程中,更多的知名企业或新创企业把专利这门课好好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