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律师接受澎湃采访,谈“假洋品牌”现象

团队律师接受澎湃采访,谈“假洋品牌”现象

2025年3月14日,澎湃新闻 —— 近日,澎湃新闻针对国内市场上充斥的“假洋品牌”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部分商家通过境外注册商标、虚构品牌历史等手段,将产品包装成“洋品牌”,误导消费者。对此,安徽天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安徽省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主任陈军律师接受了澎湃新闻的采访,就“假洋品牌”现象及其监管问题发表了专业见解。

陈军律师指出,“假洋品牌”通常指企业或个人通过刻意包装,使消费者误认为其产品具有国外品牌背景或境外属性,然而其实际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均在国内完成,并由国内主体掌控。这种行为不仅涉嫌虚假宣传,还可能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陈军律师进一步解释,当前市场中,部分主体在海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地)注册公司及商标,但未在境外开展实际经营或生产活动,仅以此作为虚假宣传的手段,这种行为便是典型的“画洋妆”,伪装成洋品牌以误导消费者。他强调,这种行为虽然表面上可能没有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但实际上很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存在误导,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陈军律师的见解得到了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音江的认同。陈音江表示,在国外注册商标,然后仅在国内生产销售,把自己包装成国外品牌,表面上看似乎没有违法,但实际上很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存在误导,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澎湃新闻的调查显示,从电饭煲到钢琴,从保健品到美妆产品,“假洋品牌”现象在多个领域层出不穷。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纷纷“求人”辨别真假,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在亚马逊、外国门店没有出售”“非常小众、谨慎购买”……这些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报导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387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