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案件鉴定中技术信息的梳理难点

商业秘密案件鉴定中技术信息的梳理难点

作者 | 曾德国,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教授

在办理商业秘密案件,权利人对自己需要保护的技术信息的梳理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商业秘密案件成功的基础。权利人对技术信息的梳理需要考量多种因素,如果技术信息涉及范围比较大,技术查新时,可能缺乏新颖性,属于公知技术;如果技术信息涉及范围狭窄,技术查新时,可能具有新颖性,但是范围狭窄,很难将行为人稍加修改的技术信息覆盖在内。因此,权利人对技术秘点的梳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当引起当事人双方,以及公安人员、公诉人、法官、律师等高度重视。

一、技术秘点范围太大

对产品所含的技术信息没有梳理,直接阐述产品含有技术秘密

如湖南某鉴定机构,鉴定时,对权利人的产品:大流量便携式永磁变频潜水泵,没有进行技术信息分解,直接认定潜水泵的结构及其技术信息属于技术性商业秘密。

这类大流量便携式永磁变频潜水泵主要由永磁变频电机、进水段、密封部件、主轴、半开式叶轮、导叶体、滑动轴承部分组成。永磁变频电机的作用是将电能产生驱动转矩,作为水泵的动力源,转子上安装有永磁体磁极,永磁体磁极安装在转子铁芯圆周表面上。

目前市场上,大流量便携式永磁变频潜水泵的结构,大同小异,早已经属于公知技术。但是,对某公司而言,自己生产设计的潜水泵,肯定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如潜水泵的结构来讲,每家企业都差不多,但是企业使用的材质、尺寸选择,技术参数及匹配等不同,对产品的生产成本、使用寿命、节能、提效等会有所改善。这些细化了的技术信息,才有可能构成企业的技术秘点。

二、技术秘点范围太窄

企业技术秘点的形成,往往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最佳的技术参数。如果在技术秘点的梳理时,只突出最佳点,最终在与侵权人的技术信息进行同一性比对时,往往会出现对自己不利的状况,如:权利人的技术秘点,表述为:温度85℃,压力1.2Mpa,还不如表述为温度80——90℃,压力1.0——1.5Mpa;最佳温度,压力是经长期试验获得的。当然,技术信息的来源必须要有支撑材料。

还有的在梳理时,忽略了产品的技术参数,将产品品牌、型号作为写入技术方案中。如最近成都某公安局咨询的一件商业秘密案件,在对技术秘点的梳理时,将产品涉及的零配件选择的产品品牌、型号等作为技术信息一一罗列,在技术查新时,一般都具有新颖性,但是行为人仿制的主要是技术参数及参数之间的匹配,品牌、型号可以很简单的替换。这样的“非公知性”鉴定,又有何意义?

三、技术秘点梳理要求

在商业秘密案件中,对技术秘点的梳理,学界还没有统一达成共识。我认为技术秘点的梳理,应该是由权利人自己针对自己需要通过商业秘密保护的技术信息进行梳理。将自己认为是秘密的技术方案进行分解,并逐层分解到最小的“功能单元”。也就是说,该技术信息能实现某一“功能”,如:能够解决节能、提效、安全等方面的问题。这与专利技术特征分解,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对创造性的判定,专利对创造性的要求高于技术秘密,技术秘密只要求该技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就行。但是二者对新颖性的要求是一致的。

四、技术秘点比对结果解读

对技术秘点的梳理,还需要面对后一个“同一性比对”的问题:

如一个化工机械类案件,权利人自己梳理,并经鉴定认可的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23点,其中涉及生产设备的8点,生产工艺参数15点。经公安机关现场查获的生产设备及技术资料比对。生产设备有6点相同,2点实质相同;生产工艺有1点相同,2点实质相同。其他由于停产,无法比对。

从鉴定的角度,我们只是将比对结果如实出具司法鉴定意见。如经比对,鉴定意见如下:涉嫌侵权公司与权利人公司不为公众所知悉的技术信息比较:生产设备所含的技术信息有6点相同,2点实质相同;生产工艺所含技术信息有1点相同,2点实质相同。其他由于停产,无法比对。

接下来,大家比较纠结的问题是:有多数个技术信息相同,还是有多少比例技术信息相同,才能启动刑事程序?

知识产权属于私权,权利人在商业秘密维权中,对技术秘点的梳理,往往只是针对侵权人侵权部分进行梳理,其次还有维权成本,秘点越多,有可能涉及鉴定费用的增加。因此技术秘点的梳理,只能是权利人技术信息中的一个部分。在侵权人技术信息比对时,采用比例来衡量侵权程度,显然不妥。

那么,有多少个技术信息相同,才能启动刑事程序?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办理商业秘密案件最头疼的问题。没有依据,没有标准。

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数量(有多少个相同或者实质相同);二是质量(该技术秘点多整个技术方案的影响)。

这是一个综合判断的问题,如:(1)贡献率评判。有的技术秘点只有一个,整个技术方案构成一个技术秘点,从数量来看,只有一个;从贡献率来看,没有这个技术秘点,整个技术方案就不能实现,这个技术秘点是整个方案的核心,贡献率很大。(2)数量评判。我曾经有一个多次受到大家质疑和批评的观点:如果技术秘点超过3个以上相同或者实质相同,可以直接启动刑事程序(理由是:1个可以猜,2个可以懵,但是事不过三,3个以上肯定不行)。如果少于3个,就必须考虑贡献率的问题。这个观点没有法律依据,只是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总而言之,技术秘点的梳理是一个技术活,同时也需要讲究策略,寻求一个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