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代理费15年不升反降,为何日子还好过

  作者 / 王梨华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

  来源 / 知产团(已获授权)

  20年前温州打火机卖一块钱,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逐年飙升,但现在还是卖一块钱。由于实体制造业经升级改造后,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单个产品利润率可能下降,但总的销量提升后最终获得的利润未必减少。

  时光逆回到专利代理行业的15年前,发明专利代理费6000元,实用新型2000元,外观设计1000元——21世纪之前的价格和现在2017年的价格相比,有些代理机构代理费不升反降。

  而专利代理属于传统中介服务业,无法通过机械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即使现在时髦的人工智能AI技术也短时间内无法代替代理人的差异化撰写。对于这种纯“手工艺品”的专利申请文件,需要专利代理人逐字逐句码起来。如果按版权的字数计费也可以,多写文字多发账单,但却出现类似于房地产的最高限价销售,不按内容却按件计酬。

  可是经历15年的风云变幻,专利代理机构雨后春笋班涌现,数量和规模都倍增,那么专利代理费未提高的原因是什么?且代理行业日子并没有叫苦连天呢。

  平均市场占有率不足1%,议价能力弱

  纵观全国市场体量,到具体的某个省的区域市场剖析,通过一个代理机构的代理量占全省所有专利申请量的百分比,可以得出某个代理机构的市场占有率。

  以浙江省为例,粗略估算,全省80家专利代理机构,其中专利代理机构的申请代理率粗算为80%左右,20%左右的专利由申请人自行提交或由其他中介机构提交,那么该省的专利代理机构的平均市场占有率在1%左右,最高的也不到5%。

  而不像石油、电信、快递、网约车等行业,前三名企业捆绑起来的市场率超过60%,那么就有行业老大自信地第一个涨价,而其他企业跟风得利,但专利代理行业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没几个有胆量的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第一个吃螃蟹涨价,或者至少不敢忍受断臂阵痛。

  由于代理机构大多数为中小型中介机构,不提供差异化的有形产品,而专利代理服务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代理机构的议价能力弱,在大客户和高校以及一些招投标项目中很难守住价格底线。十多年前定下来的代理费标准延续至今,遇到数量多的,还要考虑折扣促销。

  好在目前也出现一些代理机构的合并、联盟的苗头,也是为了提高规模效应,应对大客户的准入门槛,整体提高服务质量,避免本地的大企业的专利申请代理业务外流到北京上海等地,守不住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

  专利意识超前,专利知识弱后

  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专利数量大国俨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这个事实外行人津津乐道,内行人不好意思宣传。经过30多年的举全国之力进行教(xi)育(nao),目前专利的意识和概念已经总体深入到企业家、企业主、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心里,甚至有些专利意识突发超前,致使专利运营轰轰烈烈。

  但专利撰写文件好坏评价,又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比如专利代理并不是写的越快越好,并不一定写的越详细越好;客户对专利代理质量的价值识别能力较差,性价比的评价因素主要集中在价格、速度、授权成功率等表征因素;而对于最重要的专利保护范围评价却束之高阁,当然有不少的案子确实不需要谈及保护范围,只追求数量和效率。

  对专利的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估缺失,出现专利知识薄弱的局面,尽管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量到质的爬坡期使出浑身解数,但也需要法院等司法机构的诉后高赔偿作为甜头保障而相得益彰。

  由于甲方(即买单的专利申请客户)专利质量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尚未达到合理水平,专利平均出现诉讼纠纷率不足1%——100个专利只有1个专利可能发生侵权诉讼——导致是马是驴拉出来遛完也仍然分辨不清,此时对于专利撰写的价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价格低、服务热情、速度快的代理机构就大受欢迎。

  以价换量长期存在

  专利代理机构内部蜕变尚未化蝶,屋漏又逢连夜雨,互联网+知识产权的台风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刮来,打着改造专利代理行业的历史使命而来,却使用着惯常的低价策略。虽然对代理机构的行业业态未形成断裂式变化,行业人员组织架构主流未动摇,但对于从业人员的心里阴影面积进行了投影;对未来的趋势,特别是价格预期造成了很大的信心冲击,造成短时间无法提高服务费用,或者至少价格上涨的窗口期延长。

  专利代理单件利润下降,代理机构没有裁员关门,反而生机盎然,其中之一原因是以量换价。现在的年专利代理量比15年前提升了10倍,人均月代理数量也提升了很多倍。笔者就听说某代理人一年可以代理300多件实用新型和300多件发明,平时还需要处理审查意见和补正。

  专利被寄予众望和捆绑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很多评奖评荣誉都与专利挂钩,各地科技局也为知识产权的春天挑水浇花,可谓煞费苦心,最终目标是专利申请的健康发展。本意和出发点一点毛病都没有,专利就应该代表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技术,不要再攻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需要1个发明或6个实用新型了,如果一个企业连专利都没有,谈何高新技术企业?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企业过多关注数量而对专利质量缺乏合理重视,专利技术交底资料也未明显改善,很多案件是让专利代理人到样品间看图写文章(和小学生语文差不多,看图说话)。不让马儿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快,只能逼着专利代理机构多拉快跑,如果不超载不超速,奔小康就无望了,粗放式经营与发展是专利代理行业初期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Ps:我不是以前的政治课代表)。

  好在,随着专利产业链尾端的司法专利损害赔偿数额的提升,既是压力也是甜头来倒逼专利撰写源头正本清源,让大家意识到,好技术好撰写不一定能得到好保护,但好技术乱撰写一定得不到保护。

  以高端服务养低端业务

  以价换量始终很难提高专利代理行业的服务能力,只适合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Ps:事实上很多制造业都使用工业机器人了,人均产出比远远高于专利代理行业),专利代理对人才、专业、责任心、敬畏心都有很高要求,理论上不亚于医生。

  同时,吃瓜人民群众(专利申请人)的日益增长的专利申请质量需求同落后的专利代理生产力的矛盾凸显,促使代理机构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代理水平。

  在专利代理费短时间无法大幅度攀升的情况下,积极开拓利润增长点的第二战场,如专利检索、专利布局、专利海外预警、专利侵权分析、专利无效、专利维权诉讼等关联领域大放光彩,这些领域可以形成各个所的特色,按需定制,价格差异化明显。而这些业务属于附加性客户主动需求,容易形成高端业务,容易提升收费标准,从而反哺利润率极低的专利申请代理行业。

  事务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是在矛盾中曲折前行,科学、理性、客观的发展规律是主流常态,而专利申请撰写代理是专利价值链的第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专利权人和专利代理机构以后会越来越认识到专利申请撰写的重要性,专业性重心会慢慢前移迂回包抄到专利申请代理阵地,这也是未来的主战场,更是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