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阮开欣 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现行反法中关于商业秘密的条款
第十条 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反法修订草案中关于商业秘密的条款
第九条 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以盗窃、贿赂、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本法所称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第十条 下列行为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一)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实施本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
(二)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商业秘密来源于本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非法途径,仍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对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予以保密。
评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中关于商业秘密部分的变化较为明显,从原来的一条(现行反法第10条)拆分成两条(修订草案的第9条和第10条)。一个较为显著的变化则是增加规定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员工、前员工侵犯商业秘密的情形(修订草案第10条第1款第1项)。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行反法的缺陷,现行反法的规制主体限制为“经营者”,而作为自然人的员工难以属于“经营者”的范畴。因此,根据现行反法,在职或跳槽后的员工向原雇主的竞争对手披露原雇主的商业秘密,似乎难以被认定为违反现行反法第10条规定的行为。只有当竞争对手存在过错的情况下使用权利人的(前)员工所泄露的商业秘密,该竞争对手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从而承担法律责任,而法律条文字面上难以使作为自然人的员工承担违反现行反法第10条的法律责任。
修订草案加强了商业秘密权利人的保护,增加了员工、前员工实施本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视为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但笔者认为,该条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的同时欠缺权利限制的规定,这种过于绝对的权利规定会影响公共利益。例如,雇员发现雇主存在违法行为后向政府举报并披露,所披露的信息牵涉到雇主的商业秘密,那么根据修订草案第10条第1款第1项该行为显然侵犯了原雇主的商业秘密。即使雇主因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但举报的雇员仍需承担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由此可见,缺少权利限制的规定会导致商业秘密条款被权利人滥用为隐蔽违法行为的工具,从而侵害公共利益。
笔者认为,反法中应当加入商业秘密权利限制的规定,从而维系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欧美的商业秘密法中均增加了告密人免责(Whistleblower Immunity)的制度,即为了某些合法的目的(主要指举报、揭发不法或不轨行为)而向第三方泄露商业秘密或保密信息的行为人不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该免责的范围不仅包括民事责任,也包括刑事责任(泄露商业秘密在一定条件下构成刑事犯罪),所涉的民事责任不但包括侵权责任(泄露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而且包括违约责任(违反保密协议的民事责任)。
美国2016年通过的《保卫商业秘密法案》(Defend Trade Secrets Act)第7(B)条(《美国法典》第18编第1833(B)条):
(1)个人不应当由于泄露商业秘密而承担联邦或州的商业秘密法下的刑事责任或民事责任,其条件包括 (A)商业秘密的披露是以密封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向联邦、州或当地的政府或律师作出,且仅仅是为了举报或调查涉嫌违法行为的目的;或(B)在诉讼或其他程序中,所提交的起诉状或其他法律文件中披露商业秘密是以密封的形式作出。
(2)对于雇主涉嫌违法进行举报后遭到雇主报复而提起诉讼的,个人可以向其律师披露商业秘密并在诉讼程序中使用商业秘密的信息,其条件是(A)个人提交含有商业秘密的文件是以密封的形式作出;且(B)除非根据法院的命令,个人没有泄露商业秘密。
(英文原文:[ DTSA §7, codified at 18 U.S.C. §1833.](b) Immunity From Liability for Confidential Disclosure of a Trade Secret to the Government or in a Court Filing.– (1) Immunity.–An individual shall not be held criminally or civilly liable under any Federal or State trade secret law for the disclosure of a trade secret that–(A) is made– (i) in confidence to a Federal, State, or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 eith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or to an attorney; and (ii)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reporting or investigating a suspected violation of law; or (B) is made in a complaint or other document filed in a lawsuit or other proceeding, if such filing is made under seal. (2) Use of Trade Secret Information in Anti-Retaliation Lawsuit.—An individual who files a lawsuit for retaliation by an employer for reporting a suspected violation of law may disclose the trade secret to the attorney of the individual and use the trade secret information in the court proceeding, if the individual—(A) files any document containing the trade secret under seal; and (B) does not disclose the trade secret, except pursuant to court order.”)
欧盟2016年通过的《商业秘密指令》第五条规定:
成员国应当保证对于因涉嫌盗取、使用或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而申请指令所规定的措施、程序和救济予以驳回的情况包括:(a)为了行使欧盟基本权利宪章所规定的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权利,包括媒体的自由和多元性方面;(b)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而披露不轨行为、侵权行为或违法行为;(c)在必要的情况下,员工向其代理人所作出的泄露,其属于根据欧盟法或国内法下代理人所合法行使的职权;(d)为了保护欧盟法或国内法所确认的合法利益。
(英文原文:Member States shall ensure that an application for the measures, procedures and remedies provided for in this Directive is dismissed where the alleged acquisition, use or disclosure of the trade secret was carried out in any of the following cases: (a) for exercising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expression and information as set out in the Charter, including respect for the freedom and pluralism of the media; (b) for revealing misconduct, wrongdoing or illegal activity, provided that the respondent acted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the general public interest; (c) disclosure by workers to their representatives as part of the legitimate exercise by those representatives of their func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Union or national law, provided that such disclosure was necessary for that exercise; (d) for the purpose of protecting a legitimate interest recognised by Union or national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