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整理: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张梓垚
1、专利的数量与质量,这是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你们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就共同构成了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专利的数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至少是近十年以来我在很多场合特别是跟企业接触的时候,我经常宣传的观念,我说企业专利工作应该奉行量质并举,质量优先的原则。
2.记得2003年中国专利保护协会成立大会,请到了我国著名发明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先生,王选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其中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我国司法保护对于侵犯知识产权赔偿额的判决,在客观上起到了强烈的鼓励侵权的作用”。行政保护具有主动出击、方便快捷、成本低、效果高的特点,所以行政保护在我国至少目前这个阶段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3.在我看来知识产权保护强的企业只有两类,一类是尝过重视知识产权的甜头,第二是吃过不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的苦头。把这两类企业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家,绝大多数中国的企业是既没有尝过甜头,也没有吃过苦头,这些企业还没有把知识产权当一回事,这些企业既不懂得保护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4.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知识产权?过去我们有很多高大上的说法,譬如我们保护知识产权可以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也可能让我们国家在国际社会上很有面子,说得都很好、都很对,但是我觉得说的最实在、最接地气的还是李克强的说法。李克强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发明创造的火种、维护创新者的权益。”。
5.全民诚信文化的缺失,恰恰是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最严重的观念障碍。
6.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认为任何发明创造往往来自于发明创造者的灵感,他有没有灵感就看有没有激情,有没有激情又要看他搞发明创造是否受到社会尊重,最终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我讲这个是为了告诉大家,我们如果是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至少要学会三点,第一要学会尊重别人的首创精神,第二你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智力劳动。这两点既不难理解,也不难做到,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点就是,真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更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到,第三点就是你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心理需求。
7.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人搞不清楚,特别是涉及知识产权就又搞不清楚。你们只要记住三点就可以。首先,知识是学问,智慧是获得学问的能力。其次,知识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智慧是绝对学不来的。再者,知识是死的,智慧是活的,死的知识经过活的智慧使用,这种知识才有价值。
8.在知识产权制度下智慧远远重于知识,可是中国人有一个传统的思维习惯,顾名思义,因此很多人见到知识产权四个字就想当然理解为知识的产权化,这是不对的,知识产权指的是智力成果的法定权,而不是知识的法定权。
9.不是所有自主创新成果都有所谓的自主知识产权,换句话来说,创造并不等于拥有,什么时候创造变成拥有?是发明创造成果是否受到法律保护,如果没有受到保护这种成果就是公共性技术,只有受了法律保护变成专利才可以进入知识产权。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发明创造成果要申请专利保护,否则企业就白忙了。
10.独占性是知识产权最重要的特征,正因为知识产权有独占性,所以知识产权才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水平再高也可能是你的竞争力,但是绝对不是核心竞争力。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指的是可以给竞争对手造成威胁,可以占领市场、扩大市场甚至是垄断市场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通过不受法律保护的科技成果打击对手,防止被人模仿,只有知识产权才有这个本事。
11.2004年之前波音和空客公司在中国专利局没有申请什么专利,但此后申请了不少专利。我就一直在琢磨,原来2005年中国宣布要自主研制大飞机,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部级的央企,就是中国商飞。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就会意识到,中国商飞会是波音和空客市场竞争的重要对手,他们为了维持垄断地位就开始在中国专利局大量申请专利。这个例子就印证一个观点,知识产权不是为了鼓励创新,而是激励竞争、保护垄断,恰恰因为有这个特征才在客观上起到鼓励创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