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专后利!我的十年专利律师路

  原标题:【原创随笔】王梨华:先专后利——我的十年专利律师路(散文版)

  IPRdaily导读:十年磨一剑,才从专利民工律师转成专利包工头律师,民工律师转成包工头律师的标准之一就是有十几个以上人要靠你“养”,无非是放养和圈养的差别,当然包工头只是中间角色,团队的神奇魔力一旦喷发,未来可能逐步由“养人”摇身一变成“被养”,这和养女儿招女婿的道理如出一辙。

  先有专有技术,就有后面的市场利益,这就是专利技术;

  先有专业水平,就有后面的律师价值,这就是专利律师。

  十年磨一剑,才从专利民工律师转成专利包工头律师,民工律师转成包工头律师的标准之一就是有十几个以上人要靠你“养”,无非是放养和圈养的差别,当然包工头只是中间角色,团队的神奇魔力一旦喷发,未来可能逐步由“养人”摇身一变成“被养”,这和养女儿招女婿的道理如出一辙。

  我生在风景如画的山边——三清山,学习于美丽的侨乡——福建泉州,毕业于多彩的侨校——华侨大学(ps:全国唯二的华侨类大学,国立的哦,现在厦门和泉州均有校区),是老爸的崇洋媚外替我选的学校,要么可以出国,要么可以娶个洋妞(不好意思一个都没实现)。

  在大学,虽然没收获婚姻,但也暂获一段爱情(ps:人家现在已经是我们母校数学系的副教授了),大学的爱情要转成婚姻,就像法院申请合议庭回避、管辖异议、二审改判一样难。

  本科专业选了“苦逼”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ps:听说这可是专利代理人首选黄金专业),现在大家知道我开庭不需要带技术员的原因了吧,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干了两个人的活。

  大学有好几门课程补考与重修,比如微机原理、高等数学(我怎么对得起她啊),罪魁祸首就是去法学院蹭课了,还和人私通替法学的学生点名,同班同学在用丁字尺画0号图,我在分析一些罪名的犯罪的构成要件,现在想想也是醉了。

  毕业后就业迷茫油然而生,机械本专业没学好,法学没优势,但却阴差阳错进了润迅通信公司(ps:马化腾的第一份工作好像就在这个公司做产品经理),但对法律的学习和关注不减反增,后来在高人(吴鹏彬,我二姐同学的老公,现上海大邦所资深律师,特此鸣谢)指点下说考虑进专利事务所,我就毅然从魔都上海到婉约杭州。

  记得第一次来杭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就是有奖竞猜也猜不到),那就是在十字路口,杭州的自行车怎么可以和机动车一样左拐的,进所(杭诚专利事务所,目前浙江规模最大的专利代理机构)后才发现原来的两个劣势相加竟然变成优势,懂技术又懂法律,瞬间开心地请自己吃了顿好吃的,只是从3000元的薪金跳水到800元工资,少的让人几乎难以生存(ps:虽然家里条件不差到这个地步,但再伸手向家里要钱好像开不了口,说起来,大学生还不如农民工,这或许是很多年轻律师助理都有的相同的痛,大咖们要特别关注你身边律师助理的生存状态,同时提醒入行需谨慎啊),300元的房租租在南肖埠小区的农民房,一半窗户在地上一半窗户对称在地下那种,下馆子的事就不要奢求了,那时候开始又把自己的厨艺有一个质的飞跃。

  2004年的夏天,酷暑难耐,一边工作,一边准备天下第一难考的司法考试,房间就像知味观的蒸笼,热的实在无法忍受,连刚刚记住的法条也随热气蒸发掉了,后来硬着头皮向我的大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田刚军,现在苏州工作,生有一个可爱儿子)借了2000元买了一台科龙牌空调(现这台空调还一直在我家服役,以后买空调就买科龙)陪我度过了盛夏,果实就是顺利通过司法考试。

  所以说家庭条件太好的人可能做专利律师估计不多的,就这样,谢天谢地,我来了,我算是入行了。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专利律师,我只能说一个理念,就是理工科加法学的复合型信念在指引,还有就是有机会就要抓住并且坚持,先入行,而不要一直徘徊在行业之外,进来后是金子总会发光。

  时光翻转半年,以1.5倍的身价(800元x1.5)转会到一家以诉讼为特色的专利事务所,在恩师王晓峰、王鹏举(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BOSS)下修炼三年多,参加了四年三次专利代理人考试(ps:其中以前是每两年考一次,并且需要三门一次性通过,前两次都死在撰写上)。

  我师父在当年是浙江最早从事专利诉讼的双证律师,具有丰富的专利申请撰写、专利复审、无效经验,又是最早一路坚持做专利侵权诉讼的律师,可以说是浙江省内Top5以内的专业律师,在我的映象中,除了知识产权业务,其他业务几乎不碰,这也造就了其在行业内的江湖地位,整个事务所文化比较好,每个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业内有良好口碑。

  现在看来,从我的第一和第二个东家来看,我也是师出名门啊。在这里接触到专利申请、复审、无效、商标注册、专利、商标、版权诉讼,知识产权国际申请等等全流程、全周期、多方面的系统训练和提升。在这里收获最大的恐怕不是专业知识,而是结识一个靓丽的双证律师,2008年的3.15晚会(也是她的生日)之后,她成了我合法的家庭老板,这辈子我替她打工。

  2008年底,为了能再上一个台阶,自己出来组建永鼎所的知识产权申请与诉讼团队,申办专利代理资质,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所谓的华丽转身。

  自己组建团队来,在没带走老东家一个客户的情况下始终思考两个问题,案源与专业,其实这两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和意义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了,只是一开始就坚守走专业化路线,从未动摇,近六年来从未代理过非知识产权官司,连我岳父的货款纠纷我都要委托其他律师代理,纯到不能再纯的地步。

  刚从事专利的时候,因为那时候只有一个资本就是年轻,年轻律师从事传统领域没有优势,可以考虑选择重专业水平,相对轻社会及法院关系的领域下手,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天然优势和便利,我们选择了非诉讼的专利申请代理入手,代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申报,代理费高的6000,低的600,那么这么低的代理费总不需要找资深老律师吧,所以我们就以价换量,一年目前要代理几千件专利申请,俨然成了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年代理的诉讼量就有几十件,也正是由于大量的诉讼案件才能与知识产权庭法官打的火热、碰出火花,知识产权庭法官一般都是法院平均学历最高,知识面最广的一群精英,80%以上不具备理工科背景,她们(用这个她主要说明现在女法官多)都欢迎懂技术的律师陪她们一起开演庭审大剧,与法官的关系处理上,以案件为纽带、以专业为基础、以信任为基石、以尊重为标尺,持续维护好专业专利律师与知识产权法官的良好工作关系。

  把握住专利申请代理的客户入口,加上前几年的国家专利战略的推进,可以说处在风口上,猪都能飞,只是最近风速减慢,当然我们已经在天上长了翅膀,就不会出现马云说的,一旦风停了猪就会摔下来的悲壮。

  以非诉讼入口,通过一定的诉讼转化率,就自然能积聚一些专利诉讼,结合专利申请经验从事专利诉讼,知专利然更知其所以然,因为我们娴熟地掌握了专利是如何诞生的。

  如果要保持专业度,马不吃夜草也能肥的话就要保证有充足的专利申请量和诉讼量,这就需要系统的营销与分工,从知识产权非诉讼市场的开拓,组建市场部、诉讼部、代理部、技术部、流程管理部,也符合知识产权行业的学历高、专业高、风险高、收入低(三高一低)的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这也是包工头律师产生的现实土壤,也是专利律师成熟路之一。

  在专利诉讼案件处理上,专利纠纷有其特有的特点,专业性强、技术性强、规则性强,经验性强,未从事过专利诉讼的律师很难介入到高难度案件中,未有理工科专业的,有时候很难把握技术复杂的专利侵权案件,在平时的代理案件中,若能多阅读审查指南,如果有机会从事专利代理,那么可能对专利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路越走越宽,包工头始终要变身,所以我们开始进行公司化管理(当然专利非诉讼业务流程化高和复杂、技术专业领域广,比较适合公司化管理),始终坚信团队的力量一旦发酵,喷发的高度可能很难想象,所以开始聘请职业经理人,虽然前期的成本、管理压力都非常大,一年有几个月还是亏本(或许有人不信,做律师怎么会亏本),但长远来说自己可以解脱出来,只能指望远期收益,不然前期都疲于应付诉讼,很难静下心来研究学术,而专利案件始终走民事案件前沿,需要技术与法律理论同步更新。对客户也实行售先、售中和售后服务,和分级管理,这样才可以更好更轻松管理,对外宣传突出事务所品牌轻个人品牌,始终打造专业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先专后利,才能让事务所走的更远更好。

  专利律师,我们在路上,只有汗水,没有泪水,虽然没有狂奔,但方向始终一路向南……

  欢迎各位同行交流,让这个行业更有生机

  来源:IPRdaily

  作者:王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