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知识产权那点事
今年一月,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近又传出新动态:原华西医科大学校友在向教育部举报“泸州医学院升格为大学不符合条件”无果后,将教育部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令教育部依法作出答复。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高校更名的话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就掀起了改名风潮,并延续至今。据统计,在过去几年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所占比例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学校更名,割裂了一所学校的历史文脉,也割裂了一代人的历史记忆。
现今走在上海大街上,如果你向年长一些的路人询问“复旦大学医学院在哪里”,对方很有可能一脸茫然,如果改问“上海医科大学”或者“上一医”,对方可能立刻恍然大悟。
曾经的上海医科大学于2000年与复旦大学合并,现在全称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而合并前的上海医科大学本身就是一座赫赫有名的学府。上海医科大学创立于解放前的1927年,曾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俗称“上一医”)、“上海医科大学”,1959年就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在合并时,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针对合并后的名称曾有过争执,最终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命名。这个名称保留了部分上海医科大学原名的特色,已经不算是最坏的结果了。
而在上海,很多人熟知的“二医大”现在已经全无影踪了。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于1952年,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的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二医大”的牌子就此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只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在医学类院校中,与“二医大”命运类似的还有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历史悠久,曾汇聚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现在“山东医科大学”的招牌也已经不见,只有“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
另一所医科类大学湘雅医学院则在更名大潮中保留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医学界素有“南湘雅,北协和”之称,湘雅医学院并入中南大学后保留原名,只在名称前冠上了“中南大学”四字。
学校更名,不只是情感上的创伤,更是无形资产流失。
高校之间的合并,意味着高校之间资源的整合。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学科设置也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从而带来综合实力的整体提高。合并后的高校,能申请更多的科研经费、集聚更优质的师资力量,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学术界的影响会更大,高校领导班子行政级别提升,还有利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不见北大和清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一下呢?
高校的合并之后,被合并方的学校名称将会不复存在,或共同组建新校名。高校合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就是因为原来的校名可能会一夜之间“消失”。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游闽键律师认为,高校校名作为法人名称,是一所高校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凝聚着一所学校的历史,承载着无数师生的情感,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校名与学校名誉、办学理念紧密相连,在某一个专业、行业中具有很高的价值。有一些企业会将名校的校名用于商业活动,给人以科技含量高、技术实力雄厚的感受,这些傍名牌、搭便车的行为,会造成公众的混淆和误解,后来也被教育部叫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名称作为无形资产,就像驰名商标一样,会带来的巨大价值。而当高校合并、更名,其所承载的荣誉、所蕴含的文化,会随着原来名称的消失而烟消云散,名校积淀无处安放,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一些高校的校名同时也是重要的国有资产,如果对此不进行有效的监管,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高校合并更名需谨慎。游闽键律师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在高校合并事宜的决策中,应尊重历史,充分考虑高校无形资产的延续性,尽量减少因更名而带来的高校无形资产的贬值。学校的合并和更名,应经过严格的程序,进行广泛意见征集、公示,科学评估,谨慎决定。这样也会避免类似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中各高校之间的争议,避免公众的混淆。
高校也应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已经有很多高校将校名注册为商标,防止他人盗用,在学校在合并、更名后,之前的校誉和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同时,及时注册、维护域名,尤其是高校合并前直到审批发布的阶段,防止他人利用这段空档期进行域名抢注。高校的一些科研成果、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人员职务发明的使用权、转让权,更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防止这些有价值的无形资产流失。最重要的是,经历合并、更名后的高校,要努力提升专业化办学水平,使名校历史的内涵得以传承,再次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