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汉东教授合称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的“南吴北郑”。
成思在英国学习、考察
郑成思(1944-2006),著名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4年出生于昆明,1967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1979年开始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工作。他参加了我国版权法、民法典等法律的起草;参加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法律的各次修订;还参加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民间文学保护条例、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
他曾任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他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吴汉东教授合称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学界的“南吴北郑”。
在矿山坚持学英语
郑成思1944年12月出生于昆明。他的父亲郑伯克早年是中共地下党员,在云南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曾任商业部副部长。郑成思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1963年,郑成思该高考了,医院误诊他患有肺结核,耽搁了备考时间。郑成思无可选择,考入北京政法学院法律系。
“本来他不想学法律,人生之路就这样定了。”郑成思的女婿张斌说。
有了这番经历,郑成思知道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特别珍惜时间。同学们课余时间去唱歌、跳舞,他不去。
1968年,郑成思毕业了。这一年的9月,郑成思和同学们来到黑龙江军区“五七”农场接受劳动锻炼,这个农场在木兰县的一个深山老林里。当时,很多人认为,知识无用,但郑成思始终认为,知识总会有用,所以他在农场里不忘学习。
1970年3月,郑成思被分配到鸡西柳毛矿,整天在矿山里打矿石、放炮、采石、推矿车,身体虽然很瘦,但什么活都干。
其时,郑成思的父亲已经被打倒,没有工资,弟弟妹妹都去插队,只有姐姐留在家里,生活很困难。
命运出现转折的时候来到了。有一天,矿里技术科交给郑成思一份车床说明书让他翻译。郑成思后来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份说明书后来几乎改变了我的后半生之路。”
中国当时从国外进口设备非常少,没有中文说明书,设备不能使用。
压力变成了动力。国家需要,这是理解郑成思一生的钥匙!
郑成思决心自学英文。他给父亲过去的同事写信求助,人家帮他寄来了一本英文版 《汤姆历险记》。
“10多人一屋的集体宿舍里,晚上熄灯了,他自己点上床头小油灯,开始读英文,经常是一点以后才睡。”郑成思夫人杜丽英回忆说。
书总归要还人家,于是,郑成思开始抄《汤姆历险记》全文,并把书中有哲理的句子、习惯用语抄在小本上,装在裤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读。书还回去以后,郑成思又开始把自己手抄的这本英文书翻译成中文,再和已出版的中译本作比较,渐渐地,他的英文水平开始增长。
郑成思常说,他从未上过一天外语“强化班”或培训班。他能在国际会议上流利地发言,翻译知识产权著作,完全靠自学。郑成思对一个学者的外语能力看得很重:“学术研究,要有深度和广度,不掌握一门以上外语难以做到,知识产权研究尤其如此。”
1975年4月,郑成思回到北京,先后在北京外贸学院、外文出版事业管理局任宣传干事。
1979年5月,郑成思终于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室工作,开始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此时,他已近35岁。
与知识产权研究结缘
刚刚对外开放的中国,开始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起初步联系。中国代表团有一次开会回来,带回一本《有关国家商标法概要》。当时,国内正着手制定商标法,为了借鉴国外已有的条文,商业部、贸促会等单位组织人力,想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这本书有240页,而且是大16开的,郑成思被领导赶鸭子上架,开始 了半年艰难的全神贯注的翻译历程,甚至在1979年8月,大女儿出生时,他都没有在医院陪伴。
通过翻译这本书,郑成思把国际上最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首次引入中国。
改革开放需要人才。国家开始选派优秀人员出国留学。郑成思靠着自学的这点英语,顺利通过了出国英语统考。
1981年,郑成思作为中国第一位法学领域的留学生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法律系学习。这个学院很有名,20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此学习,这也是 郑成思选择该校的一个理由。第二个理由是那时该校的教师柯尼尔出版了在发达国家很有影响的知识产权教科书 《专利、商标、版权与有关权》。
这一年,郑成思在 《欧洲知识产权评论》 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正是从那时起,郑成思对知识产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郑成思学成回国。
翌年5月,郑成思写完了《工业产权国际公约概论》一书,这是他写的第一部专著。在出版时,遇到了一些困难。毕竟那时,人们对知识产权了解不多,郑成思也 没有什么名气。他当时拿着书稿,找了很多家出版社,人家都不给出。后来找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张晓秦编辑答应了,1985年8月,这本书得以问世。这部著作 是国内首部论述工业产权世界性与地区性公约的专著,后来被《中国国际法年刊》评价为“填补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
1984年,郑成思又翻译了P·D·罗森堡的《专利法基础》一书,这本译著和他最先发表的关于专利制度和商业秘密保护的论文,对1985年我国第一部专利法及其他相关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年,他还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知识产权专著《知识产权的若干问题》,成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奠基之作。之后,郑成思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信息产权理论”。再以后,他陆续写出了《版权法》、《知识产权论》等著作,深刻影响着中国知识产权的研究和教学,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研究史上的经典之作。
郑成思不光研究知识产权理论,他还密切地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学术研究。他先后参与了《著作权法》等法律的起草,参加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的各次修订。
2002年8、9月份,郑成思带着两位学生徐家力、唐广良去了日本。此时,日本刚刚启动了知识产权国家战略。郑成思先后拜访了日本特许厅(相当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贸易委员会、律师、专利代理人等,还见到了被称为“日本知识产权第一人”的中山信弘(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对日本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进行详细 了解。回国后,在2002年底,郑成思组织召开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研讨会,研讨日本制定知识产权战略问题。会后,中国社科院往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2005年1月,成立了以吴仪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
这一战略有何重要意义呢?徐家力说:“知识产权立国。否则,国家不能强盛。制造业目前已经走到顶端了,要想成为发达国家,没有完整的创新体系和制度保障是不可能的。”
对郑成思在知识产权界所作的贡献,吴汉东这样评价:“郑成思是早期知识产权文化的启蒙者、宣传者和开拓者,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杰出推动者。”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知识产权教研中心主任刘春田教授评价说:“郑成思较早地介绍了外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知识产权的系统性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见证中国知识产权发展历程
新华社消息记载着中央对郑成思的工作、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
2001年2月28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同志主持法制讲座,主讲人是身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的郑成思。
2001年7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主持法制讲座,主讲人还是郑成思。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主讲人是郑成思和吴汉东。
吴汉东说,大家都看到报道,就在那一天,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重要讲话,我国对知识产权事业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春天来了。但是我们却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吴汉东的思绪无限悠长。
郑成思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法学领域的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法学留学生,第一位法学“海归”,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信息产权”理论的人。被誉为”中国知识产权第一人“。
1981年,尚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法律系学习的郑成思在《欧洲知识产权评论》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1982年,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专著《工业产权国际公约概论》,“填补了我国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研究领域的空白”。1984年,郑成思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知识产权专著《知识产权的若干问题》,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奠基之作。1992年出版《版权公约、版权保护与版权贸易》是国内第一部有关世界贸易组织中知识产权问题的著作。他出版诸多专著,不仅是知识产权相关领域填补空白之作,也是我国知识产权研究史经典之作。
来源:上海法制报